当青春力量融入基层治理,当医学人文邂逅非遗传承,一场火热的青春实践正在羊城中心城区展开。三月和煦春风里,越秀区六榕街道团工委联合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团委以“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为纽带,为中山医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搭建起校地共建平台广州配资平台,让青年们在服务社区中读懂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答卷。
践初心:校地共建深化惠民共识
近日,六榕街旧南海县社区的智慧社区服务中心、吉·才社人才会客厅,三家巷微型博物馆和绿美窗阳台项目示范点位等场地都出现了中山医学院青年志愿者们的身影。
在社区工作者的悉心讲解下,学子们以旧南海县社区为窗口,深入了解六榕街道深厚文化底蕴、亮眼的人居环境建设成果以及人才汇聚成效等基本情况。
结束参观后,六榕街道团工委和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团委在社区居委举行共建座谈会。双方就合作事宜展开深入探讨,达成广泛共识,围绕新就业群体关爱行动、非遗活化实践项目,以及后续筹备的养生科普、上门义诊和六榕历史文化挖掘等惠民活动,敲定合作方向。
递温暖:甜心糖水致敬平凡微光
人间烟火气,最抚奋斗心。作为校地携手的首次实践,3月22日下午,六榕街桐乐饭堂里,一场“春季暖新”活动温情展开。绿豆文火慢炖至绵软起沙,西米沸水翻滚成剔透珠玉……中山医学院的青年志愿者们按照事先的策划分工,精心熬制传统广式绿豆汤与椰香西米露,待糖水冷却至适宜温度后,分装进环保餐盒分发给现场的环卫工人和快递小哥等新就业群体。
环卫工人捧着温热的绿豆汤露出笑容,外卖骑手趁接单间隙仰头饮尽西米露……百余份温凉适口的糖水,连同由六榕街道党工委统筹辖区资源、联动社区爱心党员特别购置的挂脖风扇、运动水杯等“清凉礼包”,由中山医学院青年志愿者们逐一递至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手中。在给他们送去关怀关爱的同时,切实增强了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社会的温度,正源自无数平凡个体的相互照亮。正是无数基层工作者披星戴月的劳作,才让我们的生活正常运转,为他们送上一份糖水,是对他们的致敬,也是身为新时代青年的社会责任。”活动现场的青年志愿者表示。
承匠心:非遗书签传承文化基因
3月29日上午,六榕文化广场内举办的公益集市见证了传统非遗技艺的青春演绎、文化惠民的生动实践。大漆书签制作摊位前,前来围观的居民络绎不绝,更有不少街坊兴致勃勃地亲自制作书签。调制生漆、勾画纹样、镶嵌金箔,青年们的巧思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意。木棉花纹暗合岭南风骨,螺钿拼贴隐喻生命经纬,百余枚书签在欢声笑语中赠予居民。
“没想到大漆还能这么玩!”退休居民陈叔对学生们的创意赞不绝口。活动尾声,同学们用剩余材料制成“青春誓言”主题漆牌并悬挂于社区文化墙,漆面流转的光泽映照着学子和居民们的幸福笑脸。这场略显青涩的非遗实践不仅是技艺的传递,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培育。
向未来:校地共建深化治理创新
“医学人文精神与基层治理创新的碰撞,让我们找到了服务社会的新路径。”中山医学院的志愿者黄同学表示。这场跨越学科界限的青春实践,不仅擦亮了社区治理的民生底色,更诠释了新时代青年“脚下沾泥土,心中有信仰”的责任担当,是中国式现代化最生动的青春注脚。
未来,六榕街道团工委将持续深化校地合作,推动“百千万工程”与“家门口服务”深度融合,携手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团委在养生科普、上门义诊和六榕文化历史挖掘创造等方面作出更多创造性实践,让青春之花在社区治理最前沿绚丽绽放。
南方+记者 马艺天
通讯员 李紫莹广州配资平台